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解析
-
作者:孔繁恩
学位年度:2013-01-01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关键词:空间形态 藏传佛教 塔尔寺
- 描述: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为多民族省份。其中,藏族人口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19.85%,是全国第三大藏族聚居地。作为青海主要宗教之一的藏传佛教为佛教三大体系之一,它形成于西藏,有着自身独特的宗教内涵和文化特色,在我国青藏高原、甘南、川西、内蒙古及云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塔尔寺是青海藏传佛教的第一大寺院,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蕴含了丰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论文以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空间形态理论及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测绘、调研和对文史资料的研究,试图对塔尔寺的空间形态特色进行分析,深入认识影响塔尔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导因素和组织规律,在实践中为塔尔寺的保护与更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首先,对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塔尔寺的概况进行了介绍,从自然、历史、文化、宗教四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塔尔寺寺院空间形态的各项主导因素;其次,从总体空间形态、寺院内的空间形态及建筑空间形态三方面对寺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和分析出塔尔寺空间形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塔尔寺主要建筑群属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大型经院式寺院建筑群时期)的定型化状态,由于寺院地处藏传佛教文化圈由内层区域向次层区域的过渡阶段,深受青海地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丰富性、地方性、过渡性及灵活性。 (2)塔尔寺以体现藏传佛教的宗教意义为选址的基本依据,紧紧遵循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思想,与周边环境及城镇分别形成了四面包围中央、若即若离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有“神”可敬、有山可依、有地可建、有水可取的选址特色。寺院属于自由发展的典型山地型寺院,以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动态为依托,构成“山体—僧舍—主体建筑—僧舍—山体”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僧—寺院—自然环境”三者和谐的景观状态。整个寺院平面形态呈“X”形,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图底和谐共生的特点。空间断面轮廓呈“V”形,外部天际线整体上呈现出“凹”形态势;建筑外部空间序列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建筑群整体以大金瓦殿为核心,其他建筑群都围绕中心进行布置;主体建筑群之间呈现分散并列式关系,主体建筑与居住建筑之间呈围合式关系。中心明确、向心性强、层次分明是寺院总体布局形态的主要特点。 (3)塔尔寺内的空间形态主要由街巷、边界、节点、标志物共同围合、界定而成。街巷系统根据功能分为主街、巷道、转经路三种类型。边界有两种:具体边界、抽象边界。节点主要分为入口广场、辩经院广场两类。标志物主要是如来八塔。 (4) 塔尔寺中的建筑主要以合院为基本单元,有线型院落、“L”型院落、“U”型院落和四合院四种形式,寺院普通僧人的住居多为线型与“L”型院落,宗教建筑与活佛公署多为“U”型和四合院式院落;院落的组织形式有单院式、纵向递进式、横向并列式以及双向复合式四种,普通僧人的住居院落及宗教建筑院落基本采用单院式和纵向递进式两种组织手法,活佛公署多采用双向复合式院落。班禅行宫和阿嘉噶哇是塔尔寺活佛公署的典型代表。寺院的大经堂、护法神殿、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宗学院几座建筑采用传统藏传佛教建筑形式;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采用传统汉式宫殿式建筑形式;居住建筑主要采用青海地区传统民居“庄窠”的形式。建筑是塔尔寺外部空间形态的硬质界面,体量、模式、质感、风格、色彩、及其所形成的天际线,对寺院空间形态产生了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风格的变化与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多种空间完美契合、神性空间高于人性空间是塔尔寺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 (5)塔尔寺中的任何物质要素都与寺院中心结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加强了寺院空间的神圣性。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寺院空间形态的营造始终围绕宗教主题,以神性空间为主导,自由而均衡地布置人性空间,使得人神和谐共处,成功创造了宗教氛围,充分表达了宗教情感。
- 青海省塔尔寺酥油花制作工艺传承与保护
-
作者:张亭钰
学位年度:2014-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关键词:酥油花 酥油 塔尔寺 艺僧
- 描述:青海省塔尔寺的酥油花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一门坚守至今的古老手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了解其在塔尔寺独树一帜的原因。在实地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之后,详细记录其制作工艺和展出的酥油花灯会过程,整理其具体流程,了解艺僧现状,找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一些设想。
- 贡本西纳措哇—塔尔寺六族之西纳族研究
-
作者:高桂香
学位年度:2012-01-01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关键词:西纳族 塔尔寺 塔尔寺六族
- 描述:贡本(Kumbum,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之一,贡本措周(KumbumTsodrug,塔尔寺六族)是分布在塔尔寺周围的申中措哇(shiang skyong tshoba)、西纳措哇(zi na tsho ba)、祁家措哇(chi kyav tsho ba)、米纳措哇(mi nyag tshoba)、隆奔措哇(klum vbum tsho ba)、雪巴措哇(phyogs pa tsho ba)六大藏族部落。措哇,是藏语,义为氏族、部落。西纳措哇(西纳族)居住在西纳川,今青海湟中县拦隆口地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从前,出身于西纳部落的西纳格西及其家族成员去投靠成吉思汗,受到器重。到元代,西纳族被封为宗喀地区的万户,统治今湟中及大小峡一带湟水谷地,并与蒙古王朝联姻。明永乐八年,西纳喇嘛被封为国师,以后历代喇嘛都被赐封同样的称号。西纳族和西纳喇嘛历史悠久,并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作用。如今,西纳族虽然没有历史上那样的权力和地位,但也和汉民族一同建设着美丽的西纳川。本文主要从塔尔寺及塔尔寺六族的历史及关系,西纳族的历史与现状、活佛、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做了调查研究。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梳理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第二章对塔尔寺和塔尔寺六族的情况做了简要概述,说明了塔尔寺六族的来源以及与塔尔寺的关系。第三章概述塔尔寺六族之西纳族的历史、民族属性及其现状。第四章梳理驻地在西纳上寺的塔尔寺西纳活佛和几乎世代出自西纳族的扎西活佛和拉科活佛世系及其生平事迹。第五章研究西纳族的宗教信仰,分别从山神、祖先、水神、灶神、火神以及其他民问信仰等方面做了详细研究分析。第六章研究西纳族的语言,分别从词汇来源、亲属称谓、人名和儿歌方面做了调查研究。第七章从婚俗和丧俗两方面研究西纳族的地方社会习俗。
- 贡本与贡本措周: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供施关系演变研究
-
作者:张海云
学位年度:2009-01-01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关键词:供施关系 藏传佛教 塔尔寺 塔尔寺六族 权力转移
- 描述:塔尔寺被誉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塔尔寺六族是分布在塔尔寺周围的六大藏蒙部落,供施关系是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的根本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渊源可追溯至1379年。供施关系具体体现在塔尔寺和六族之间的政教关系与经济关系上,在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长达四百年的供施关系发展中,二者之间的政教关系和经济关系也在发生嬗变。1958年后,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间传统意义上的供施关系随塔尔寺政教合一制的终结而结束,塔尔寺与六族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新的图景,六族不再承担对塔尔寺的宗教、经济义务,塔尔寺也不再享有对六族的政教、经济权力。本文从权力的角度研究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供施关系的演变,并在权力网络中分析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在政教、经济方面的权力资本的转移,分析现代情境中的六族与塔尔寺的互动情状。 论文共计七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缘由及其意义加以说明,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作了说明与界定。 第二章概述了塔尔寺的特殊地理位置、塔尔寺的权力结构及现在的变化、六族在塔尔寺的职权及塔尔寺僧人的语言使用状况;概述了六族的名称、来源、地理环境、分布、人口及语言使用状况,分析了塔尔寺与六族产生供施关系的契机。 第三章分析国家场域中塔尔寺与塔尔寺六族的权力网络,简述罗卜藏丹津事件前各种政治力量在塔尔寺地方的博弈,研究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六族与塔尔寺的应对措施,分析清政府善后事宜对塔尔寺和六族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1911年之后塔尔寺、六族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情状,展现1958年之后塔尔寺与六族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研究塔尔寺与六族的政教关系演变,从僧源、赤钦、堪布、昂索、六族干巴、六族出身的僧人精英、六族活佛系统等方面分析1958年之前和之后六族在塔尔寺的政教权力,用阳野资料说明六族的宗教信仰变迁和汉文化及汉族民间信仰对六族文化的影响,进而展现当代社会中塔尔寺与六族的关系。 第五章研究塔尔寺与六族的经济关系演变,分析1958年之前塔尔寺寺院经济和六族传统生计方式以及六族对塔尔寺的经济义务,分析1958年之后塔尔寺经济来源和六族经济分配及用度,说明塔尔寺和六族经济关系的变迁。研究结论是六族与塔尔寺传统的供施关系是一种“礼物的赠与”,相互各取所需,传统供施关系终结后,六族不再承担对塔尔寺的经济义务。 第六章用田野资料和文本资料研究塔尔寺六族末代昂索、土司及其后裔与塔尔寺的往来关系及昂索后人、土司后人的现代处境。研究结论认为现代情境中昂索不再是塔尔寺与六族之间的枢纽,祁土司与塔尔寺的渊源关系也被终止,当代社会的六族对塔尔寺文化表现出日趋失忆的状态。 第七章是结语,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考,分析塔尔寺与六族供施关系变迁的轨迹,探讨供施关系变迁的动因及塔尔寺与六族社会互动的新趋势,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困惑探讨民族志书写和历史人类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 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利与弊——以安多佛教圣地塔尔寺为例
-
作者:安见才仁
学位年度:2016-01-01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关键词:藏传佛教 世俗化 利弊
- 描述: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历史趋势,它意味着宗教观念淡化以及宗教的价值观失落等。当代宗教社会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宗教世俗化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当今社会中藏传佛教世俗化现象日趋严峻的问题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全面的调查。并对藏传佛教世俗化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的种种关系做一次学术试探。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中论述了选题缘由及学术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田野点的介绍和参与式观察的过程,本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二章主要概述了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缘由及与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的冲击,生存发展的需求和寺院经济的转型对藏传佛教世俗化产生的影响,从而分析当前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现状和塔尔寺的基本情况。第三章藏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中主要从藏传佛教学经方式,僧俗群众的信仰需求,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僧侣生活方面来分析当今社会藏传佛教世俗化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主要论述的内容是藏传佛教世俗化的优势方面,即从世俗化与宣传佛教文化和带动藏族历史文化,促进藏传佛教与当今社会和谐发展,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精神信仰需求,减轻广大信教民众的经济负担。第五章中主要试探分析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弊端,包括学经制度松懈而缺乏高级僧才,僧俗面临信仰空洞和攀比现象,出现五花八门的宗教骗术和其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藏传佛教传统文化面临的继承问题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本人在提升调研能力的同时,对所研究的相关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工作具有一个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实地调查的经验。总之,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利与弊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有很多变动因素。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藏传佛教世俗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非常突出,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 塔尔寺:在藏、蒙和地方、中央之间——从塔尔寺的政教特征看明清青海地方的民族关系
-
作者:赵海英
学位年度:2005-01-01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关键词:青海地区 塔尔寺 民族关系
- 描述:内 容 摘 要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该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从初建莲聚塔始,格鲁派上层、蒙古势力、清中央政权等各种势力在不同时期进入塔尔寺,其历史不仅是藏蒙等民族互动的历史,也是各种势力在青海地方此消彼长的聚焦。 本文力图从以往主要从宗教层面研究塔尔寺的历史话语中超脱出来,转向从民族互动以及民族关系层面,描绘塔尔寺在“藏、蒙和地方、中央之间”的历史轨迹,将塔尔寺当作认识明清青海地方民族关系的历史窗口,甚至是认识聚焦着民族关系的清中央逐步实现对青、藏、蒙古等地方由统而治的历史过程的中间站。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格鲁派的创立和塔尔寺的缘起”,概述了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社会背景,以及塔尔寺作为单纯宗教意义建筑的缘起。第二章“藏蒙民族的互动和联盟”,论述了格鲁派和蒙古民族联盟的跨民族政教合一体制的形成,以及塔尔寺宗教和政治意义上的发展轨迹的形成。第三章“塔尔寺:在藏、蒙之间”,论述了由于藏蒙民族互动而促成塔尔寺在政教组织上兼蓄藏蒙的历史特征,认为正是这一特征促使塔尔寺具有整合分散的青海藏蒙政教势力的政治能力。第四章“塔尔寺:在地方、中央之间”,论述了由于塔尔寺所处文化地理,使其具有在政治上兼顾地方政权和中央政权的特征,认为正是这一特征使塔尔寺成为清中央政权处理满、蒙、藏微妙关系以及收治青藏地方政权的中间站。第五章“走向中央的塔尔寺”,论述了清中央政权全面施政青海,成为塔尔寺政治上的唯一向导,将塔尔寺整合青海全境藏蒙势力的政治能力转化成服务于中央的宗教功能。 本文尝试使用人类学的视角,检视有关塔尔寺的历史材料,以期更好地认识明清青海地方的民族关系,也期望能为关注塔尔寺在当今社会中定位问题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历史参考。
- 塔尔寺金刚法舞研究
-
作者:多杰东智
学位年度:2012-01-01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关键词:金刚法舞 塔尔寺
- 描述:论文题目为青海塔尔寺金刚法舞研究,金刚法舞作为宗教、舞蹈及韵律融合而成的文化产物,其蕴含着藏人的世界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对渗透于藏族民间的文化和宗教进行挖掘和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三章来详细论述了塔尔寺的金刚法舞,并对所涉猎的文化现象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论文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对塔尔寺的建寺历史及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概略的论述,并对金刚法舞的源流和发展轨迹、现状及其在塔尔寺的传入和发展作了论述。第二章:紧扣主题,对塔尔寺金刚法舞及其宗教内涵作了论述,即第一节介绍了金刚法舞仪式开始前的相关宗教仪式及表演众僧的预备情况;第二节介绍了塔尔寺金刚法舞的表演流程;第三节通过描述羌姆法衣、法器、表演程式等,对法舞所蕴含的深层的宗教内涵作了详细论述,其涉猎的内容包括羌姆仪式所表达的生死观和宗教观等。第三章:对金刚法舞的艺术特色、社会功能和历史功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即第一节介绍了羌姆法器;第二节介绍了金刚法舞的音乐和乐器;第三节介绍了金刚法舞的舞蹈形式及艺术特点;第四节论述了金刚法舞对藏族社会及其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 塔尔寺酥油花灯会民俗传承
-
作者:周加才让
学位年度:2007-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民俗传承 酥油花灯会 塔尔寺
- 描述:本文以青海塔尔寺酥油花灯会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从酥油花灯会形成的生态环境、酥油花的制作及技艺传承、酥油花灯会的行为叙事、酥油花灯会的传承及功能等4个部分分析酥油花灯会的民俗传承及民俗文化,进一步探讨这一民俗文化对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最后论述酥油花灯会的现状,论述酥油花灯会应该得到保护和弘扬. 正文包括绪论、5个章节.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分两个部分阐述了酥油花灯会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从地理、气候等角度阐述酥油花灯会产生的自然环境及这些环境对当地民众的影响.并从时间和空间着手分析了酥油花灯会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了藏传佛教对酥油花灯会的作用及影响,分析了酥油花灯会的宗教节日时间.此外,还阐述了塔尔寺在当地民众信仰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及方法,揭开了酥油花的神秘面纱,并从艺僧的选拔及制度两方面阐述了酥油花的技艺传承,分析了酥油花的审美特点,从而实现对酥油花及酥油花灯会的全面了解. 第三章,从民俗学及行为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酥油花灯会那天喇嘛和民众的行为叙事,并利用宗教学的知识,论述了民众的宗教心理.从而论述酥油花灯会对民众情感的影响.第四章,阐述了酥油花灯会的传承途径及酥油花灯会的功能价值.酥油花灯会通过社会、家庭、寺庙一直传承至今.酥油花灯会之所以传承至今,与酥油花灯会它特有的魅力和功能是分不开的. 第五章,阐述了酥油花灯会的现状,目前酥油花灯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技艺的传承,从技艺的传承角度提出了保护技艺传承的方法.并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酥油花灯会的建议和文化反思.结论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见解,主要剖析了酥油花灯会这一民俗文化的生成、行为叙事、传播与保护及发展,进而阐述了其民俗传承. 本文是对酥油花灯会的一次深入性研究,有助于对酥油花及酥油花灯会形成整体认识.从文化阐释的角度进行探讨,有助于认识其独有的民族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宗旨是分析酥油花灯会的民俗现象, 提高对酥油花灯会的认识, 让更多人关注酥油花灯会,开发酥油花灯会的旅游价值,尽力保护酥油花灯会.
- 塔尔寺达色大法会及其仪式研究
-
作者:完么才让
学位年度:2016-01-01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关键词:1723年 达色大法会 迷信 仪式 塔尔寺 禳解
- 描述: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族念经修法以禳解灾难的仪轨也是藏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为此,塔尔寺每年举办达色大法会及其仪式,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世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因而,注重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追寻生命的真谛便成为藏族文化显著的特点。精神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佛教自7世纪传人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和主体,离开藏传佛教藏传文化则无从谈起。的确,藏传佛教在藏族人得生活中无处不在,藏族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里素质、思维模式、甚至行为准则、言谈举止都被佛教深深的影响着,就信仰习俗而言,藏传佛教吸收了高原上原有的一些崇拜对象、崇拜仪式、崇拜习俗等。但这种“吸收”不是盲目的、无规则的吸收,而是将佛教的精神贯穿于其中。是的,藏族人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中都渗透着佛教的气息,比如崇拜大自然的雪山、森林、湖水等,视其为神圣,附有神的灵魂,去祭拜,保护它。让大自然的生态生态环境保持者原有的魅力。
- 塔尔寺花架音乐研究
-
作者:赵旋
学位年度:2015-01-01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景区 旅游纪念品 塔尔寺
- 描述:塔尔寺花架音乐研究